你若知道所領受的救恩是重價的,當如何為這重價恩典付上代價呢?耶穌以捨棄作出榜樣,在十字架上捨棄了生命和尊榮。你願意為信仰捨棄什麼、放下什麼權益來表達你對主的愛呢?
經文:馬太福音26章6-13節
証道:林藝春傳道
記錄:廖郁淳姊妹
有匹千里馬在等待伯樂發掘。有商人探詢,牠說:「我怎麼能為你運貨物呢?」有士兵探詢,牠說:「我怎麼能為普通的士兵效力呢?有獵人探詢,牠說:「我怎麼能當苦力呢?」就這樣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這匹千里馬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主人。一天,遇上欽差大臣奉命尋找千里馬,牠說:「我就是你要找的。」欽差大臣問:「你熟悉我們國家的路線嗎?」、「你上過戰場,有作戰經驗嗎?」千里馬都只能搖頭。「那我要你做什麼呢?」欽差大臣還是讓牠試跑一段,沒想到才跑幾步,馬就氣喘噓噓,欽差大臣說:「你老了。」轉身離開。
有時我們以為不該枉費的,其實卻錯失許多恩典。就像千里馬,牠認為不該浪費時間在不對的人身上,卻沒想到許多恩典和機會因此就一次次錯失。今日的經文也記載了類似的遺憾。耶穌說完一切話,包含末世的預兆和以十童女的比喻、才幹的比喻、分別山羊綿羊的比喻,警戒人要警醒和預備;接著祂說:「你們知道,過兩天是逾越節,人子將要被交給人,釘在十字架上。」祂要門徒警戒和預備:祂要離開了。
但門徒顯然沒有明白,耶穌還在他們當中,逾越節又是歡慶的節期,為什麼說這些奇怪的事呢?然而當中有一個女人,不僅非常專注的聽,也聽明白了,她就是馬利亞。她的姐姐馬大曾和耶穌抱怨她都不幫忙,只是坐在那邊聽道,但正因為那樣的專注,她才能領悟耶穌話中的意涵,放下身旁所有事務,甚至將全所有都獻上。
馬利亞所拿、以玉瓶裝盛、極貴的香膏,瓶口是以熱融方式密封,若要取用,就必須把瓶頸敲斷,一次用盡。如此珍貴的香膏只有二用途,一是加冕,二是表達女子對愛人的不捨。馬利亞豪邁地把珍貴的香膏「澆」在耶穌頭上,表明她對夫子全心全意的愛和跟隨,並有二個宣告:一、耶穌是她的最愛,願將畢生所有全然獻上,二、表達加冕,表明耶穌是眾所盼望的彌賽亞、是受膏者,耶穌將宣告祂國度的來臨,並做我們的王。
馬利亞因為愛耶穌,知道祂是彌賽亞,且非以猶太人所認知的彌賽亞來定義,真知道耶穌的寶座是十字架,所戴的是荊棘冠冕,就把自己完全獻上,毫無保留,讓主成為她的王和引導。她知道耶穌進入榮耀的國度前,必須先通過死亡之門,所以耶穌說她的傾倒是為了安葬。當門徒對耶穌的使命渾然不知時,她知道耶穌將面臨死亡;當門徒尚未弄清楚耶穌的身份時,她認清祂是彌賽亞,是將要犧牲的君王。她專注聽耶穌的話,相信祂所說的,也認清祂的身份,更珍惜服事祂的機會,表達她的愛。
馬利亞心繫耶穌,傾倒香膏沒有絲毫吝嗇;反觀門徒天天跟隨耶穌聽道, 卻是用世界的價值觀,認為香膏可以賣許多錢賙濟窮人:「何用這樣的枉費呢?」
在神的創造中,大如銀河系,小到原子,一切的循環,原沒有絲毫的枉費。神唯一且最奢華的枉費,就是在加略山的十字架,為了再造被罪惡污穢的受造物,也就是你我,祂將自己的獨生子送上死地,藉此再造被污穢的舊生命,使之煥然一新,這是重價的恩典。然而當猶大為了三十塊錢賣了耶穌,重價的恩典瞬間就成了廉價的恩典。德國神學家潘霍華(Dietrich Bonhoeffer)曾說,廉價的恩典是將恩典當作一種教義、一種原則、一種制度,只要在腦中同意這個概念,就可以得著赦罪,因此世界為罪找了廉價的遮蓋,他們無須為罪憂傷,也不用真正脫離罪惡,這是廉價的恩典。
他更指出,廉價的恩典是不付作門徒代價的恩典,是沒有十字架的恩典,也是沒有道成肉身的和永遠活著的耶穌基督的恩典。神為我們這些罪人設計了神聖的枉費,然而我們卻常像猶大一樣,用三十塊錢就把重價的恩典給賣了。
耶穌為拯救我們付上沈重的代價,這重價的恩典是埋藏在地下的寶物,使人為這寶貝就歡歡喜喜變賣一切所有的;是基督執掌王權的統治,使人為此情願挖出叫他跌倒的眼睛;是耶穌基督的呼召,使門徒為此甘心棄漁網而跟從祂。重價的恩典當帶出回應的生命,我們是否能回應祂所做神聖的枉費,為神作奢華的事?各人回應會有不同,但一樣的是,在時間、才能、金錢上再造新的定位。過去我們可能認為,來教會所花的時間,如果有更重要的學業、工作,偶爾可以暫停,我們因此就失去了恩典。當我們重新定位,為神所作的奢華就能帶出重價恩典所顯出的榮耀。
耶穌隨後以父親的角色帶領門徒守逾越節的晚餐,宣告祂把門徒都納入在彌賽亞的家庭,使門徒能得著祂即將成就的救贖恩典。祂向門徒解釋主餐的意義,提醒要思想祂所成就的救恩,讓門徒可以懷抱主將再來的盼望。每當我們守主餐時,不單為個人靈命默想,更需要反覆思想:我們成為神的門徒,如何活出主再來的應許和盼望?
你若知道所領受的救恩是重價的,當如何為這重價恩典付上代價呢?耶穌以捨棄作出榜樣,在十字架上捨棄了生命和尊榮。你願意為信仰捨棄什麼、放下什麼權益來表達你對主的愛呢?你願為主捨棄名利、權力嗎?捨棄愛好、意見、想法,換來整教會的和諧和合一嗎?願為教會的將來而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,使教會可以見證主再來的榮耀國度嗎?而這樣的捨棄代價算重嗎?
耶穌要門徒記念餅和杯,就是帶出主再來的盼望,死亡不是終局,因祂勝過死亡,並藉著復活拯救落在黑暗中的我們,祂用自己的生命與人立約,這神聖的枉費帶出新的盼望,因此當我們願意枉費在神身上時,就也帶出救恩的價值。這枉費需要付上代價,世人看我們的獻上是奇怪愚蠢的,如同馬利亞,我們也會面臨人的指點和譏笑,甚至是被誤解和錯待。但潘霍華告訴我們,當基督呼召我們一個人時,是叫他來死。不是肉體上的死,而是裡面的老我需要真的死去,這就是為神枉費的代價。但主是我們的盼望,使我們能持守有別於世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,活出主必再來的盼望。
我們是否獻上我們最好的時間、才幹和金錢?還是獻上剩餘的時間、多出的金錢、有時間再使用的恩賜就夠了?門徒認為馬利亞的傾倒是一種浪費,有人說當傳道人是浪費,豈不知救人靈魂更是一種神聖的枉費。耶穌完全接納馬利亞的奉獻,並稱讚她所做的是一件美事,無論她過去如何,從今以後人都要紀念她,她成為愛神最美好的榜樣。
我們常以斤斤計較的態度面對神國的事、教會的事,使重價的恩典成了廉價的恩典。我們每天讀經、靈修、禱告,在世人眼中看是枉費,但在神看來是神聖的枉費,因為我們的生命可以被煉淨、更新,成為主榮耀的器皿。
今日教會所面臨的最迫切問題,就是如何在世界中過真實的基督徒生活?神的兒女如何去彰顯出神榮耀的價值呢?我們用什麼來回應祂神聖的枉費?是否也像馬利亞一樣,願用最珍貴的自己成為禮物全然獻上?該是做選擇和決定的時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