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禱告的真實(三) 在絕望和盼望之間

經文:《詩篇》142篇1-7節
證道:王鼎元傳道
紀錄:劉台鳳姊妹

 

各位弟兄姐妹,大家主裡平安!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:小時候的我應該算是個電視兒童,因為母親下班忙完晚餐及家事後,她最大的休閒娛樂就是觀看八點檔,自然而然地我就陪著母親看了許多的電視劇。印象很深刻的地方就是每次看到可憐的女主角被欺壓、受虐待的戲碼時,母親總是義憤填膺、打抱不平,然而在幾段廣告之後,她又會冷靜地告訴我:沒關係啦!好人一定死不了的,因為死了就沒戲唱了。現在的人們還是會追劇,只是從看電視頻道轉戰到串流影音平台,大家有沒有想過是為什麼呢?因為大家都不喜歡等待,不用等廣告、等明天或下個禮拜了。現代的人們愈來愈沒有耐性,愈來愈想要跳過中間的過程,愈來愈想要掌控,由自己決定節奏。

各位親愛的家人,我們知道大部份戲劇都是演好的結局,總是希望直接快轉到最後;相對的,我們也明白神的應許必定要成就,祂的恩典絕對夠用,倚靠祂的必為有褔。可是如果在生活中,我們不想看的、不要聽的都可以選擇跳過,一眨眼直接到我們所期待的夢想之中,那你覺得人們還會不會禱告呢?我想可能還是會,但是禱告的次數與時間一定會減少很多。

這讓我想到亞利馬太的約瑟,他是耶穌其中的一個門徒、尊貴的議士,也是等候神國的人,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後,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,求耶穌的身體。當他親手安葬耶穌的時候,恐怕他的內心是充滿痛苦、困惑、恐懼和絕望的,但是我們發現約瑟的心裡似乎又帶有盼望,因為原本的他怕得罪猶太人,所以是暗暗地做門徒,現在卻願意公開身份、踏出行動,鼓起勇氣前來找彼拉多,如果耶穌真的已經死了的話,他大可不必冒這麼大的風險,因為他很有可能會成為猶太宗教領袖和羅馬當局迫害的下一個目標。「約瑟買了細麻布,把耶穌取下來,用細麻布裹好,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裡,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。」(可15-46) 因為一般被釘死在十字架的人,他們的屍體是不會有人來領取的,但約瑟不忍心並且做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,或者他這樣做是為了即將復活的主耶穌做準備,也許他記得並相信祂曾所說過的話:我必須上耶路撒冷去,受長老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,並且被殺,苐三天復活。聖經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約瑟的心裡是怎麼想,他到底是絕望地處理耶穌後事?還是滿心盼望著祂的復活?但很有可能的是這兩者都有,約瑟確實感到絕望但是卻有盼望,這也就是我們的信仰生活;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感到絕望但是卻又有盼望。

上個禮拜五是耶穌受難日,禮拜天是復活節,這兩個日子對我們基督徒來說非常重要。在禮拜五的時候我們感到憂傷痛苦,因為原本要釘在十字架上的應該是我們,但在同時卻因著耶穌基督寶血的大愛又感受到安慰。到了禮拜天我們則是感到喜樂又滿有盼望地歡慶復活節,因為耶穌的應許已成就,祂勝過了轄制我們的死亡。然而大家思想一下在這中間的過程,我們好像常常忽略它,從耶穌受難日到復活日,以快轉的方式來跳過一樣,然而四本褔音書都記載了耶穌的安葬,我們就明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,也提醒了我們的信仰生活就是在絕望和盼望之間,這正是我們禱告最真實的景況,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也是這樣說:「我的神!我的神!為什麼離棄我?」耶穌確實感受到被離棄的絕望,但是耶穌仍舊呼喊:我的神!因為那是祂所盼望相信的,主耶穌十字架受苦難的道路是沒有辦法快轉跳過,所以祂的禱告就是在絕望和盼望中間。

有一個登山客去攀爬陡峭山壁,在天色昏暗時突然失足滑落。情急之下,他拼命抓住一撮樹叢,全身緊繃,怕高的他不敢往下看,死命抓著不敢鬆手。隨著時間流逝,他的力氣逐漸耗盡,內心充滿恐懼想起有人曾告訴他:在急難當中,你可以向上帝禱告,祈求拯救。他說:上帝啊!如果祢是真神,請祢趕快來救我!然後他感受到有一陣風,好像是上帝對他說:我是神,我在這裡。他就求問上帝現在的他應該如何做?上帝說:放手吧!登山客說:如果我鬆手,一定會摔得粉身碎骨!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?但上帝再也沒有說話了。最後,他撐不住,手一滑掉了下去,才發現自己一直懸掛在離地不到三公尺的地方。主所愛的弟兄姐妹們,在絕望和盼望之間正是我們進入禱告真實的時刻,更是我們經歷與神同在、信靠神的時間。

「我發聲哀告耶和華,發聲懇求耶和華,我在他面前吐露我的苦情,陳說我的患難。」(V.1-2)大衛在詩篇當中描述他屢遭敵人迫害,沒有人加以援手,也沒有可避難之所,這是大衛逃避掃羅時期躲在亞杜蘭洞所做的禱告,我們讀到下面的經文可以看到他說:「我的靈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,祢知道我的道路。」(V.3a),這表達了一種極度的肉體、靈性、情感與意志的衰竭狀態,知道該信靠神,卻提不起勁做出任何行動,無法思考,就像被抽乾力氣的戰士,只能癱坐在沙發。這並不是軟弱或失敗,而是人性真實的一面,大衛在經歷此發昏狀態下仍舊有盼望的對象,「祢是我的避難所,在活人之地,祢是我的褔分。」(V.5b),因為在你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,惟有神知道那條脫離困境的道路。「求祢領我出離被囚之地,我好稱頌祢的名。」(V.7a)大衛懇求神帶領他離開絕望的處境,靈裡的昏沉有時是神允許的「曠野期」,為要讓你在黑暗中更緊抓住祂,不是靠感覺,而是靠祂永不改變的應許。

亞利馬太的約瑟從一個暗中跟隨的門徒,轉變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人。他的故事鼓勵我們:約瑟原本因懼怕而隱藏信仰,但耶穌的受難成為他生命轉折點,當其他門徒四散逃跑時,他卻站出來,表明他的信心已戰勝恐懼,約瑟並未完全放棄信仰,他的行動顯示,儘管尚未完全明白,他仍選擇以實際的愛與尊榮回應,在絕望中仍持守盼望。而躲藏在洞中大衛的經歷,是他生命中最黑暗、最孤獨的時期之一,他曾被撒母耳膏立為王,但現在卻像野獸般地被掃羅追捕,但大衛沒有假裝剛強,而是赤裸地向神傾訴,甚至吐露苦情,展現了信仰最真實的模樣。

親愛的家人們,也許你已經很努力地想成為一個夠好的基督徒,然而在遇到生命中的難題與絕望之際,你也會想帶到神的面前向祂禱告,告訴自己要相信神,將一切勞苦重擔都交給祂,要對神有信心,這是你已經能做到最好的部份。然而如果耶穌基督沒有復活,亞利馬太的約瑟所做的只是一個告別式;如果耶和華不是創造、永活並且掌管一切的上帝,那大衛洞穴裡的禱告也是枉然,只有復活的主耶穌才有辦法帶下真正地盼望。

進入真實禱告的路就是在絕望和盼望之間,絕望讓我們承認人能做得不過如此,盼望讓我們相信神要做的超乎想像。當時親手安葬耶穌的約瑟,絶對無法想像後來耶穌的復活與升天,以及門徒所領受要將褔音廣傳到地極的大使命。大衛的禱告也不是自我安慰,最後他也被膏立成為以色列人的王。所以你在絶望時所做的禱告絶對不是白費力氣,因為主耶穌已經復活了,祂所說的必照祂所應許的成就,而祂所賜的盼望與得勝也必成就在我們的中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