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

球學的理想一開始是看不見的,但有許多過去是運動員背景的投資者凝聚在一起,這股力量已經開始,要讓更多人的觀念有所轉變。

信息錄音檔

經文:羅馬書5章3節
証道:何凱成弟兄
記錄:楊可玉姊妹

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在問:我是誰?要活出真正的自己,首先要知道你擅長甚麼。當你找到自己的能力、興趣與熱情所在,甚至能用以幫助周圍的人變得更好,使命便油然而生。

2012年我回到台灣,隔年創立「球學」。我相信完善的教育來自於每個人的身心靈健全強大,運動與學業要齊頭並進,因此,「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」即是球學的使命。運動習慣要從小培養,然而現今每100名台灣學生當中,約只3%-4%的人參加運動,其他都在讀書考試補習。我們必須讓更多學校與家長意識到,欲達到身心靈健全,要先讓孩子動起來。球學專注於服務球隊,期望創造更多運動人口,讓孩子們從中學習領導力、團隊合作、品格、毅力與紀律。

我生在台灣,從小不愛讀書愛運動,小學數學不及格,球隊才是我每天去上學的動機。12歲那年得知父親罹癌已久,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月,每天一下課,我就背著書包衝到醫院去陪他。父親離開時,我跪在床前,看見彌留中的他睜開眼流下淚來。我對他說,爸爸,不用擔心,我和姊姊會好好的。如今回想起來,這句話是我一輩子的承諾。

母親罹患精神分裂症,父親的過世使她大受打擊,住進精神病院。萬分感恩的是,移民美國的大姑和姑丈無條件收養了我和姊姊,使我們免於被送進孤兒院的命運。13歲的我在美國的鄉下中學裡是唯一的華人學生,一句英文也不會,更不懂他們的文化,每天坐在教室裡看著時鐘,等待兩點半下課。在美國沒有補習班,放學後,60%-70%的學生參加校隊,其他人去畫畫、唱歌、跳舞,甚至找份工作。這是全美中學生自我探索的時間。

我從一個數學白癡,到美國成了數學天才。那裡七年級教的是台灣小學二年級的內容,而且可以使用計算機。他們非常驚訝我能這麼快就把數字丟出來,認為我是天才,用大巴送我到對面的高中跟九年級一起學習。我在課外活動時間接觸多元化的運動項目,其中美式足球深深吸引我投入。

若說籃球是衝撞,美式足球就是殘殺。教練訓練球隊像帶兵,比賽如同作戰一樣。我擔任跑鋒,負責持球推進與達陣得分,一旦球拿在手上,場上的11個防守球員就會想盡辦法把你幹掉。我在這裡學習到許多智慧與心理素質,更學習倚靠隊友。球賽就像人生,許多時候,一個錯誤的決定比沒有決定來得好,至少你在前進,並且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自我調整。

激烈的運動使得加護病房成為我的第二個家。最嚴重的一次是左腳十字韌帶(ACL)斷裂,這樣的運動傷害極可能結束一個球員的運動生命,卻成為我一輩子最重要的養分。當年全美大學玫瑰盃(Rose Bowl)的賽事中,有一位球員嚴重受傷,當場十字韌帶斷了三根。我很驚訝地看見他忍痛在賽後記者會上現身,宣告自己一定會回到球場上來。這句話大大鼓勵了我,我相信自己也做得到。

經過六個月的治療與復健,我戴著護膝、穿上長襪回到球場,然而欲蓋彌彰,開賽前,對方球員看著我的膝蓋,立刻反應:“Attack his fucking left knee.”(攻擊他該死的左膝。)當時我的心裡怕死了。我面臨一個抉擇:是要轉頭看教練,告訴他我有多害怕;或者直視對手的眼睛,告訴他,來呀,我跟你拚了!

這個決定培養出一個人的競爭力。心態養成以後,我不再企圖掩蓋自己受傷的事實,而是努力變得更強壯。復健的過程彷彿起死回生,印證了「凡殺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強大」這句話。我在其中不斷禱告、交託倚靠神,整整一年半以後,終於完全復原,脫去護膝的我可以跑得更快、跳得更高、更有爆發力。

升上12年級後,面臨升學的壓力。美國的大學學費相當昂貴,但運動表現優異的人可以拿到豐厚的獎學金,因此我努力尋求機會,深信美式足球會是我敲開大學之門的門票。當時我是鄉下地方一個極普通的學生運動員,朋友教我製作運動履歷表,把自己比賽的影片記錄剪輯出六分鐘的精彩片段,準備好高中成績單和自己寫的一封信,寄給數十間美國大學。在全校三百多名畢業生中我排名第二,但因英文程度太差,SAT只拿到1070分。我可能是哈佛史上SAT最低的錄取者,他們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,因為我可能聽不懂上課內容,寫不了報告,因此給我全額獎學金,送我去多讀一年高中,畢業後順利進入哈佛。

這段經歷連我自己都傻眼,而我只是每天專注於神要我做的事,把它做到極致,如此而已。進入哈佛以後,我拿到兩次長春藤聯盟冠軍。這所學校有43個運動項目,6000名大學生半數參加校隊,為的不是培養職業運動員,而是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袖。透過運動,年輕學子學習到團隊合作不只是分工,更是犧牲一己的利益,讓最好的人往前,去完成更大的目標與使命。

全美500大企業的CEO裡面,70%過去曾是運動員。巨石強森,美式足球;喬治布希,高中棒球、大學啦啦隊;歐巴馬,高中籃球;演員丹佐華盛頓,美式足球;甘迺迪兄弟,美式足球。在女性更是如此,500大企業中的女性CEO,95%過去都是運動員。脫口秀主持人Ellen Degeneres,網球;YouTube執行長Susan Wojcicki,冰球;惠普公司(HP)總裁暨執行長Meg Whitman,籃球;德勤(Deloitte)首位女性執行長Cathy Engelbert,籃球;百事公司(PepsiCo)首位亞裔女性執行長Indra Nooyi,板球。你怎樣教一個小女孩去跟男性競爭?運動是最好的工具。

反觀華人世界,參加運動好像沒有未來,得不到家長的支持。我的親身體驗告訴我這不是人的問題,只要環境提供更好的機會,我們也可以培養出世界級的領袖。問題出現在求學,美國學生求學,是學業與運動合併,而在台灣,學業與運動分裂,一邊是過度訓練不讀書,一邊是讀書過度不運動,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衝撞和改變。

2013年球學成立,摸索直到今年年初,終於找到解決的方案。我們成立了一個高中籃球聯盟,和HBL有三大不同:第一,球學聯盟的比賽在校園內舉行,採主客場制;第二,參賽聯盟比賽必須付費;第三,訂定學業規範,成績不達門檻者禁賽。

走過一個賽季後,我看見許多轉變發生。去年全台約有100個學生球員因成績不佳遭到禁賽,到了第17周,不少人成績大幅提升,禁賽人數下降到38。這樣的成果讓許多人感到驚訝,而我們沒有要求他們坐下來補習,只是給予動機和目標而已。另一邊,在升學為主的學校裡,也因為運動促進了學習,產生質變,證明這兩者並不衝突。之所以產生衝突,是因為上課時間實在太長。雖然體制如此,但家長可以把學生從學校裡拉出來,不叫他們不去補習班,這是一種拯救。

除此之外,硬體也有所改變。賽季初期,許多學校的球場設備老舊,到了季末,有的換了燈光、換了地板,也有教練買來油漆帶著學生把場地整理得煥然一新,即使沒有資源,小成本也能發揮很好的效果。台灣許多學校的場館沒有觀賽座席。這是由於建造的目的只是為了練習而非比賽,甚至主要用途是拿來開朝會,自然沒有設置座位的必要。當第一屆的冠軍賽讓整個球場爆滿,許多家長第一次看見孩子打球、校友比學生更瘋狂,校長興奮地想像未來可以賣門票、設計代表學校的周邊、尋求企業合作贊助、校友募款……我們要讓老師與教練有更好的待遇、軟硬體提升、學生變得文武雙全,就要把民間的力量結合起來。

去年球學聯盟有6個區域27所學校參與,今年擴展到16個區域72所學校,擁有1600名學生球員。我相信一群人共同的夢想必要實現,我們可以讓台灣、甚至亞洲變得完全不一樣,有實力跟全世界競爭。

我因參加球隊而接觸信仰,教練和隊友帶著我走進教會,除了禮拜天,禮拜五打完球也到教會去報到吃飯,全美許多高中都是如此,教育直接和信仰連結。這世上有兩種人,一種要看見以後才能相信;另一種人很少,他們先相信,就必看見。球學的理想一開始是看不見的,但有許多過去是運動員背景的投資者凝聚在一起,這股力量已經開始,要讓更多人的觀念有所轉變。我在學生時代的球員背號是33號,這是教練分派的,後來我才意識到,33正是耶穌在世的年份;它是一個結束,也是全新的開始。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正是如此,當你找到自己擅長之處,而且可以幫助別人變得更好,那就是你活出最好的自己,一個全新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