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《羅馬書》1章19-21節
講員:吳信達博士
紀錄:楊可玉姊妹
大家平安!很高興在這裡分享生命歷程見證。
有人說我是發明家,但我說自己只是一個發現者,因著生活中的經歷而能發現一些事物。真正的發明家是我們的上帝,祂創造萬物,令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光景。
使徒行傳20章35節是我很喜歡的一段經文:「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,扶助軟弱的人,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,說:『施比受更為有福。』」身為第三代基督徒,我不像一般在教會的孩子那樣成長順遂,反而因著一些比較負面的遭遇,對這段經文始終不大能理解。
小時候我被貼上不愛讀書、調皮搗蛋的標籤,長大以後卻成為老師。當我第一次有機會站在台上鼓勵畢業生時,我跟台下學生分享的,正是這一段經文。
從小我就充滿好奇心,看到電風扇、電冰箱……無論甚麼東西都要拆一遍,但又不一定裝得回去,所以被叫做破壞王。在學校,為了吸引老師注意,經常用調皮搗蛋來刷存在感。
高中時期讀的是職校。有位國文老師對我說,你成績不好,以後要怎麼上大學、找工作?當時正處叛逆期,我立刻回應:難道應徵工作是寫文言文嗎?讓老師聽了很不高興。後來,我甚至經常利用國文課來讀自己喜歡的計算機概論。
我不是在這裡鼓勵叛逆!但當初自學電腦,確實是受到負面激勵的結果。後來我透過學習,建立自信,造就不同的性格與歷練,憑藉電腦專長,在二專聯考的計算機概論拿到滿分,得以順利上榜;當兵時,也因為會用電腦,所以負責文書的工作。然而,因為學生時代的經歷,等到自己當上老師以後,我會用不同的方法去鼓勵年輕人,而不輕易指責。
28歲時,因為無法融入職場文化,又被批評學歷不夠,讓我下定決心回到校園,插班從大三讀起。為了補足學分,我從日間部讀到夜間部,每個禮拜上課超過30個鐘頭,還因此拿到人生第一個書卷獎。
就讀博班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。剛進去時,由於過去念的學校比較差,被實驗室裡的學長勸退,質疑我能不能畢業。也曾因為研究方向跟指導老師不合,差點落到要申請休學。做研究時,我提出鐵的高溫燒結,有老師認為在理論上不可能實現,說我書都白讀了;但後來真的做出成果,其他老師反而都來問我怎麼做的。我的研究生涯從這裡出發,開啟了許多後來的道路,包括去做可再利用的原料,因此戲稱自己是垃圾老師。
從前的我只有被欺負的經驗,當一個人停留在負面思考裡,周遭朋友或許願意安慰,卻不見得真的有人能夠感同身受。如果懂得轉變為正面思考,往前邁進,人生就會得著無限的能量。
後來我更換指導老師,在博班的最後幾年,人生開始轉變,收穫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。當我的發明得到第一面金牌時,我決定把獎牌送給一位學長,感謝他支持我的研究,而從那時到今日,他一直堅定地支持著我。
當自己甚麼都沒有的時候,不但說話沒人聽,也不曉得別人怎麼看我們;有時明明做了對的事,卻容易被罵被汙衊。中學時期,我跟家人關係非常生疏,常感覺自己像個外人;碩班時期,有老師想要利用我們的生涯來鞏固他的位置……很多事情,當你往上踏一個位階,就是不一樣的世界,而到那時,你要學習去當一個祝福他人的人。
曾經我做水質處理的研究,遇到主任說辦公室裡不能養魚,只好轉個念,換成養龍蝦,真正是「沒魚蝦也好」。曾經也受過言語攻擊、被打壓、作品被抄襲……人很容易因此受創,但我卻常用路加福音6章35-36節的這段經文來跟學生分享:「你們倒要愛仇敵,也要善待他們,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,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,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,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。你們要慈悲,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。」不用生氣,也不用去計較人的過錯,或許對方不知道自己做的是甚麼,或許他是太自卑,所以才會怕你太好。心理的坎如果能夠釋懷,就不致落入別人的陷阱。
我常舉自身的經歷來鼓勵青少年學生,當人用負面思維看你,你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,如果純粹只是對方故意為之,那麼打壓、抄襲,反而是證明了你的被看重。痛苦不是絕對,而是比較出來的,當學生感覺自己還可以撐、還可以努力,轉變就有了契機。
畢業以後,我沒有進到企業裡去賺錢,而是決定到學校教書,我告訴我的老師,這麼做,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年輕人。我帶領不同的學生團隊,投入不同的研究方向,關心他們的學業與生活,在他們心中播下福音的種子。
我服事中輟生,第一堂上課,就叫他們把書本收起來,動手實作,完成作品的老師請吃雞排。從給出誘因、引發興趣開始,到後來帶著他們參加科展競賽,以實作來印證書本裡的理論,漸漸地,不愛讀書的學生也開始願意讀書了。
感謝上帝一路帶領我,開闊我的眼界,十多年來,我協助很多學生改善親子關係,鼓勵他們培養自信,引導他們在專業上有所成長,其中有十多位學生跟我一樣,拿到國際發明獎。因為視野變得寬闊,我有機會在企業發展裡扮演重要的角色,也學習參與社會服務,帶出神的見證。
因著上帝的祝福,令我找到值得努力的目標,將過去的苦毒轉化為正能量。我經常改寫聖經故事來鼓勵人,特別是那些生長在內地,沒有管道可以接觸福音的學生。當自己遇到瓶頸時,我也會安靜下來求問神,並與教會肢體互相鼓舞。
人生要有價值,不代表事事都要爭勝,發現不一樣的道路,有時不只幫助別人,也是造就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