仔細想想,難道神真的需要我們嗎?我們是這麼普通的人,神非要我們不可嗎?其實是神呼喊、改變、接納、「回收」了我們,讓我們為祂做見證。
經文:出埃及記2章23-25節
證道:劉光啟牧師
記錄:謝以慈姊妹
臺灣的小孩從小學就開始學寫作文,並且被耳提面命「少冗言贅句」,但我們能發現,聖經中有許多重複的字句。
比方說,《約拿書》中描寫,約拿為了逃避進尼尼微城,而在風浪中要求水手們把他丟到海中的故事。在1章16節中用了「大大敬畏」、「獻祭」、「許願」這些在希伯來原文中重複的動詞和名詞,彰顯水手們對上帝的敬畏、讚嘆及憧憬。
文士們在聖殿或會堂中專心聆聽,一個字、一個字的記下拉比所說的話語;當拉比重複地唸出相同的詞彙,文士們也就記下了重複的字句,以表示重點。
《出埃及記》中,法老王以高壓制度,管理那些日漸昌盛的希伯來人,致使摩西挺身而出。然而摩西因殺了一個埃及人,而逃亡、遠走他鄉。在希伯來原文中的23-25節,不斷出現「אֱלֹהִים」這個詞,也就是「神」,但是被和合本翻譯縮減了一些。以色列人的「哀求」、「哀聲」、「苦情」,被神「記念」、「聽見」、「看顧」、「知道」。對神來說,祂究竟知道什麼呢?神知道人的苦情需要、法老的逼迫高壓;祂所能了解的,必定多於我們所能想到的。這段經文從戲劇性的旁白,讓人體會到神真正的心聲,一切都在不言中。
在第11節中,並沒有特別記載摩西究竟是因著好奇自己的身世、或是從神而來的感動,才到皇宮外頭看他的弟兄。但在後面的《希伯來書》中卻寫道,摩西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、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。若這是事實,是否也意味著當時年輕的摩西,是被上帝感動,而幫了希伯來弟兄一把呢?
摩西逃離埃及40年後,再次接到神的訊息(3:6-7)。經文中不斷重複「聽見」、「看見」、「知道」,神又指派摩西前往埃及見法老王、成為以色列人的頭等等,但摩西決定「已讀不回」。摩西開始跟神對話,到最後開始爭執。他否認自己的能力,「我在這裡,請差遣他。」摩西不斷對神表達他難處,我猜想他心中有許多潛台詞,默默抱怨著。就算神傾吐心聲、要求摩西成為帶領以色列的人,摩西仍然鍥而不捨地拒絕,說自己拙口笨舌、說以色列人絕對不信任自已也不信任上帝。最後,他乾脆要上帝隨便選個人去吧。換個角度想,就算經過了四十年,摩西仍然沒有忘記當初在埃及的挫敗與恐懼,若是我們,會比摩西更勇敢接下重擔嗎?
換作現今,若是郭台銘對你提出工作邀約,你會向摩西一樣三番兩次拒絕、甚至最後落下氣話長揚而去嗎?我們與神的關係,難道不比與世上的企業家的關係緊密嗎?神用祂的獨生愛子的命,換回我們的生命。也許我們有天會接到全職服事的邀請、看到他人急迫的需要,我們是否會隨意回應?
摩西質疑自己的能力,神說必定與他同在;摩西質疑他人不信任,神說他們會相信我賜給你的神蹟;摩西在口才上自卑,神反問「是誰造人的口舌?」摩西只在乎自己,但神卻轉移他的目光、要他記得是在為主作工。
我們會遇到困難、攔阻、抱怨,但在許多的眼光中,就看不見神的作為。但若持續尋求神的眼光,就有機會經歷神的奇妙大能。若這位耶和華是願意聽百姓哀聲的神,你是否願意相信他?當他開口時,你是否願意聽?
摩西最後離開自己的舒適圈、回到埃及,意味著他必須面對那些又善變又愛抱怨的百姓、在曠野中面對重重考驗與困難,但也在這些困難中鍛煉信心、經歷神的信實與能力。
我在臺南長大,大學後到了台中找了間小小的教會聚會。大一升大二時,我尋求神,求祂指引我的道路,但第一個就把「傳道人」這個選項刪除了。當時我認為自己有講台恐懼症、一看見陌生人就拙口笨舌,因此對傳道毫無興趣。我看見校園附近的教會都非常小型、傳道人年紀偏大,於是勵志要經過一番磨練、回到逢甲成為福音教師。心中鋪了條美好道路。
到了大三升大四的暑假,我遇到許多身邊的傳道朋友都有些變故。在關懷的過程中,我覺得無能為力。在接近開學時,我向上帝這樣禱告:「不希望走冤枉路。」突然聖經跳出一段經文:「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,我仍要尋求: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瞻仰他的榮美,在他的殿裡求問。」(詩27:4)
我非常感動,想著「這就是呼召我的經文!」我曾經尋求了,但我仍要尋求,並且一生一世活在主的殿中!但激情過後,好像洋蔥一層一層脫落,面對更多外在的金權誘惑、內在的自我調適狀況。於是我轉變自己的態度,求主醫治我,求祂挪開這些綑綁。
後來到了浸神,克服了過去的恐懼和不願意,慢慢可以站上講台服事。很多人覺得傳道人是撇下一切轟轟烈烈的犧牲奉獻,但仔細想想,難道神真的需要我們嗎?我們是這麼普通的人,神非要我們不可嗎?其實是神呼喊、改變、接納、「回收」了我們,讓我們為祂做見證。我認為傳道人最光榮的時刻,是神在弟兄姊妹身上做翻轉改變時,可以一同經歷這個神蹟時刻。
三千年前神對摩西發出邀請,直到如今,神持續對我們發出私訊,表露祂願意與我們同工的機會,而你願意怎麼回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