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督徒的善行

經文:馬太福音5章14-16節

証道:柴子高老師

紀錄:楊可玉姊妹

任教神學院八年有餘,有更多時間在神面前思想祂的話語及閱讀屬靈書籍。近年來我常思想一些簡單的課題,深入探究發現這些問題往往不簡單。比方「基督徒」三字大家會讀會寫,在座很多人本身就是基督徒,不過仔細思想,其實當中充滿很多含義。
聖經裡談教會與基督徒,神給我們的不是百科全書式的定義,而是帶著圖畫象徵性的比喻。今早這段經文,便是神用人能明白的方式,教人理解基督徒在地上的本質與使命,從中可以歸納出兩個重點:

一、基督徒有照亮世界的使命

經文說:「你們(基督徒)是世上的光」,是造在山上的城(參v.14)。我曾開車帶孩子們去遊樂園,像是劍湖山、義大世界等,你還不確定前路如何的時候,高聳的摩天輪等設施從大老遠已可看到。
前幾天我到北京,親身體驗柴靜在她的紀錄片《穹頂之下》裡討論的霧霾。空氣被污染後,才發現乾淨的空氣很寶貝;雨天持續很久,發現陽光很寶貝;苦於乾旱時,發現水很寶貝。這些都不是人可以製造,乃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。
15節說:「人點燈,不放在斗底下,是放在燈臺上,就照亮一家的人。」基督徒沒有隱藏版,我們需要照亮世界,這正是我們在地上的獨特本質與使命。

二、基督徒善行是為榮耀天父

「你們(基督徒)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,叫他們(不信主的人)看見你們的好行為(善行),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。」(v.16)
前陣子有幾條新聞,其中之一是某慈善團體因涉入保護地開發而引起各方爭議。另一則提到某位藝人在臉書貼出與阿帕契直升機的合照,導致眾多將官受到懲處,連照片裡使用的特殊姿勢都流行一時。
熱心行善是好行為,但何以在人(媒體)前表現更積極?寶貴的回憶(照片)自己珍藏就好,何以需要上網向眾人公開?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件,重點都在於背後的動機。
在人心中有一種慾望,希望被注意、被稱讚,那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試探。蛇在伊甸園裡誘惑夏娃說,你們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,「便如神能知道善惡」。我們一般不會被「知道善惡」所引誘,但「便如神」三個字的試探真的很大。
一個慈善團體想要讓人知道我們做的好事、捐的金錢物資比你多;一位藝人想要告訴大家我有特權不僅看到直升機還能登上合照──如果不能炫耀,這些有什麼意義?兩起事件皆歸因於人的自我中心之試探。世人喜歡炫耀,那麼基督徒呢?
有時我們並不比人好很多,經文中看到耶穌吩咐如此,是否鼓勵基督徒要像某慈善團體一樣炫耀好行為?其動機與世人有何區別?我們的神喜悅人歸榮耀給祂,難道竟是虛榮?基督徒因好行為歸榮耀給神,是否暗示天父也需要這榮耀?

當我思想這些問題,得到的可能解釋是:神調轉我們好行為的動機,當動機是榮耀父神時,自我中心的罪性便得著醫治與救贖。自我中心的好行為得不著神的稱讚,在世人面前也不是好見證。我們因著神的教導把自我中心的動機慢慢減低,讓好行為更多榮耀父神,吸引萬人歸向祂。感謝主,我們活在一個很容易把事情傳開的世代,下一次上傳照片到臉書時,請再次自省內心動機,你是為了某餐廳便宜大碗推薦大家來吃?還是秀出美食心裡得意別人吃不到?
今年是福音傳入台灣150年,過去的基督徒藉著善行,使人將榮耀歸與父神,今天的教會更需要積極活出好行為。
許多宣教士來台,為當地建立醫院。包括:1911年的馬偕醫院、1907年彰化基督教醫院、1954年花蓮門諾醫院、1955年台安醫院、1955年埔里基督教醫院、1956年恆春基督教醫院、1969年台東基督教醫院。
譚維義醫生是其中一位為台灣奉獻的外國宣教士。在無健保時代,窮人生病只能認命等死,多數醫學生畢業後希望擠進大醫院,譚醫生卻選擇從美國來到台東。他自述童年常看父母賙濟窮人,因此視助人為最快樂的事。成為醫生後的某一天,他對著星空禱告:「主啊!哪怕我只是黑夜裡的一顆小小星星,都要盡力為你發光。請允許我建立一所醫院來照顧更多病人。」
1969年,譚維義醫生創辦台東基督教醫院。他曾說過一句話:「信仰並非用解釋人生,而是用來承載人生。」我個人的解讀是這樣的:信仰好像有助於我們解個人生命的問題,然而它所帶來力量不只讓我面對自己的苦難可以禱告交託,也能幫助別人,讓神承載他的人生。
在譚醫生的離台歡送會中,他說:「我所做的只是我應該做的,耶穌派我來,我就做。」是神派我到神學院當老師,是神差派你進入職場,是神帶領你成為家庭主婦,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,若能看到工作不只養家糊口,看到那位背後的大老板,當遇到困難的時候,你就不會輕易放棄。
基督徒也成立許多關懷弱勢群體:勵馨基金會、世界展望會、晨曦會、創世基金會、伊甸基金會等。
1985年,勵馨創辦人之一、來自美國的宣教士高愛琪,帶領一群基督徒從事不幸少女救援與輔導的工作。本著基督的精神,為預防並消滅性侵害、性剝削而努力。1988年,成立台灣第一所安置不幸少女的中途之家「勵馨園」;1992-1995年間,在立院推動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;1998年起,更將服務延伸至弱勢婦女。
1950年,美籍宣教士皮爾斯看到全世界處於戰火、貧窮中的兒童,他向神禱告:「願上帝心碎的事,也讓我心碎!」世界展望會由此而生,如今在全球約100個國家設有據點,成為全球最大的兒童關懷機構之一。
戴仁壽醫生夫婦於1911年從加拿大來台行醫,1934年為收治痲瘋病人成立樂山園。為全心照顧病患,師母甚至開刀摘除子宮放棄生育。二戰期間,戴醫生被迫離台,戰後重返台灣,1953年師母離世,1954年,戴醫生返加賣地籌款,病逝於搭船途中,遺體運回臺灣,安葬於樂山療養院紀念園。
宣教士奉獻的生命,讓人看見基督徒三字是榮耀神聖的稱謂。而在今天別人如何定義基督徒?值得我們再三思想。

《約翰福音》15章5節說:「我是葡萄樹,你們是枝子……因為離了我,你們就不能做什麼。」我們需要靠主才能發光,要常藉著聚會、讀經,互相連結成為有影響力的群體。《哥林多後書》3章5節也說:「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;我們所能承擔的,乃是出於神。」《以賽亞書》50章4節說:「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,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。」神賜的舌頭是受教的舌頭,我的line不說八卦,而是用來講建造祝福的話,讓我們從小事做起,讓人看到基督徒的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