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《以弗所書》4章11-16節
證道:李路加牧師
紀錄:劉台鳳姊妹
弟兄姐妹們大家主裡平安,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一個主題,不論你是處在哪一個年齡層,都要明白建立自己的方式並不是在人的掌聲中,也不是在同温層裡面,更不是在所謂的成就感。聖經提醒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在愛中建立自己,然而這個愛是指神的愛,因為人的愛很有限,常常帶有自私、嫉妒與比較,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去愛,但是神說:祂用永遠的愛來愛我們,祂對我們的愛從來沒有改變過。
神建立我們有一個次序:「他所賜的,有使徒,有先知,有傳福音的,有牧師和教師,為要成全聖徒,各盡其職,建立基督的身體…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,百節各按各職,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,便叫身體漸漸增長,在愛中建立自己。」(V.11-12,16) 神第一個優先次序是建立教會,下一個才是在教會當中個人的生命。藉由11節我們明白神以賜給人的各項恩賜建立起教會,而這項恩賜是如何賜下的呢?在神將屬靈的恩賜賞賜給我們之前,祂做了兩項難度很高的工作:「他升上高天的時候,擄掠了仇敵,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。」(V.8) 主耶穌從死裡復活後,升上高天,勝過了罪與死亡的權勢,擄掠了仇敵,將各樣的恩賜賞給我們。我們可以蓋一個教堂卻沒有辦法建立教會,因為教會是神所呼召的一群人,讓我們在救恩裏面彼此成長。如果你沒有連結於神的教會,你很難建立起自己的生命,這就是神的次序,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,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愛當中來建立自己,從建立基督的身體到我們在愛中建立自己,這中間也有三個優先順序:
一、先接納、後成全
「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,認識神的兒子,得以長大成人,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,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,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,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,飄來飄去,就隨從各樣的異端。」(V.13-14) 同歸於一有兩種解釋:
1. 歸於一個看法或價值:我們當中有人在信主之前,有可能是以無神論的角度看真理,或是用多神論的角度,甚至是自由主義、共產主義來看信仰的價值,不管我們的看法是如何,神總是先接納我們,招聚我們成為一個教會,也因著我們漸漸認識神,渴慕神的話語,就能在真道上同歸於一。
2. 歸於神所賜的真平安:有人在信主之前,他的生命可能是傷痕纍纍,有很多黑歷史、敗壞、悖逆甚至充滿惡心、常常抵擋神,但是不管我們的背景如何,神總是先接納我們,讓我們先歸於祂所賜的真平安。耶穌留給我們的祝褔是: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,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,你們心裡不要憂愁,也不要膽怯。
平安是一種和諧的關係,是講到人跟神、人與人、人與土地之間和諧的關係。好比台北101大樓位於88樓至92樓之間的阻尼器,它是一個巨大金色圓球,就是透過反向運動來抵銷強風或地震時產生的建築物搖晃動力,確保在大樓內活動者的舒適度。亦或是航行在大海的遊輪之所以能夠經歷強風巨浪而不被翻覆,是因為裡面有一個陀螺儀的穩定器,套用到基督徒而言,神擺在我們內心裡面的就是平安。
神總是先接納我們,然後再成全我們,使我們長大成人,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,因為成長了就不會被仇敵欺騙,只要我們的信仰被建立地很紮實,就不會隨從各樣的異端,這種先接納、後成全生命態度的最好例子就是在路加福音19章所記載的撒該,講述了一位名叫撒該的耶利哥稅吏長,是個財主,猶太人因他與羅馬政府合作並從中牟利而輕視他,視他為罪人,讓他倍感孤單和疏離,他因身矮而無法看到經過的耶穌,便爬上桑樹,卻意外地被耶穌看見,不但要到他家中吃飯還要住在他家裡。眾人看見,都私下議論說:“他竟到罪人家裏去住宿。”這次相遇讓撒該深感悔改,他決定將財產的一半捐給窮人,並賠償他從別人那裡勒索的四倍給那些被欺騙的人,從此展現了他生命的轉變。耶穌基督向世人宣告祂到來的重大目的:「人子來,為要尋找、拯救失喪的人。」救恩臨到撒該的家,他的財產也許所剩無幾但他反而擁有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東西:平安和關係。
二、先恩典、後真理
「惟用愛心說誠實話,凡事長進,連於元首基督。」(V.15) 我們用基督徒的身分在地上工作與生活,這個挑戰真的很大,聖經提醒我們說誠實話永遠是最好的方式,然而華人的文化背景讓我們很擔心說實話會導致對方受傷、跌倒或承受不住,有的人則是有愛心卻不誠實,婉轉過了頭就導致彎曲。用愛心說誠實話有兩個目的:第一是幫助我們長進,第二個是幫助我們連於基督。因為我們是基督的身體,聖經用身體來形容教會非常貼切,因為我們的身體反應是非常真實的。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。」(約1:14a)
耶穌的為人總是恩典在前、真理在後,祂先用恩典包容我們的不成熟以及許多的過犯,再用真理來引導我們出黑暗、入奇妙光明。在約翰福音的21章中記載復活之後的主耶穌,看到彼得他們已經重操舊業,回去打魚,然而,他們勞碌了一整夜,並沒有打著什麼。耶穌原本可以責備他們,但是祂卻沒有,還告訴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,就必得著。結果共抓了一百五十三條的大魚,不但如此,耶穌還為他們預備好了早餐:有炭火、烤魚和餅,這是何等溫暖的場面!耶穌為了恢復曾經三次不認祂的彼得,而三次問他同一個問題:你愛我嗎?你愛我比這些魚獲更深嗎?你愛我比這些更多嗎?彼得也回答三次說:“主啊,是的,你知道我愛你。” 耶穌對彼得有一個使命:你餵養我的小羊。這樣的激勵使彼得在耶穌復活之後判若兩人,勇敢地走向事奉的道路,甚至到最後為主殉道。
三、先肯定、後勸勉
「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,百節各按各職,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,便叫身體漸漸增長,在愛中建立自己。」(V.16) 神創造我們的身體非常奇妙,所以我們成為基督的身體,應該要靠著愛的韌帶來彼此連結,同時也要連結到元首基督,因為基督是所有愛的供應者,基督是頭,教會是身體,有問題的通常都是身體內部的連結。例如教會服事之間肢體、行為與言語的互動,關係難免有衝突或是意見不同的時候,我們該如何帶出神的心意與教導,就要學習先肯定、後勸勉的功課:「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,說:那右手拿著七星、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,說:我知道你的行為、勞碌、忍耐,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。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,看出他們是假的來。你也能忍耐,曾為我的名勞苦,並不乏倦。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,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。」(啟2:1-4)
肯定是誠實話,勸勉是出於愛心,今天我們所學習的這三個原則都適用於各個關係鏈,不管對方再怎麼樣的不好,一定有些地方是值得你肯定的,肯定是一種真誠讚美的態度,不是虛偽奉承的話,勸勉是因為你背後很愛他,聖經教導我們要常常地彼此肯定、彼此勸勉,然而肯定比較容易說,勸勉卻很難說出口,因為我們都不喜歡說傷害他人的話。其實我們成為主的門徒不但要虛心接受別人對我們善意的勸勉,同時要懂得有智慧的向人表達有益、一種忠言不逆耳的建言。感謝神在我們當中彼此建立成為基督的教會,而且肢體之間有愛的韌帶彼此連結,更棒的是神所賜的屬靈恩賜可以一起服事,透過神在這當中的教導與祝福可以互相流通到對方的身上,這樣的彼此相助是神以為美好的事情。